设计思维始于, 回归设计

2019.04.29 / 观点

设计思维始于设计, 最终还是需要回归设计

設计思维的重新定义

 

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是一个认知拓展与思维转换的方法论, 近几年来被大力提倡并应用于商业、社会、教育、以及政府部门等各种领域。

 

从设计思维诞生的第一天到现在, 商业环境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几乎每个市场都在发生变革和破坏式創新, 如同各种类型的产品以及组织一样。

 

设计思维本身也因外部因素的变化而被重新塑造中。2019年3月,Tim Brown推出《设计改变一切》(Change by Design) 的新版。他在这本书里进一步延展了自己在10年前提出的 “设计思维”。在为《财富》(Fortune) 杂志撰写的文章里,阐述了他关于设计思维的最新想法。他说设计思维并不是所谓 “看不见的手”。设计思维家与设计师, 有责任清楚理解他们正在设计的结果。设计应该是“看得见的手”, 设计者要有意识地选择技术为人类服务的方式。

 

今天, 对于设计思维的定义和构想应该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系统化与多元化思考”

整合不同专业的团队, 具备多元化的设计、商业与科技理念。

 

“面向未来, 溯因导向”

清楚地了解未来可能会发生的状况以及外部利害关系人的观点, 从未来 “可能是什么” 出发, 并以此推动业务决策的形成。

 

“重视端到端体验”

坚持不懈地专注在促进现有或潜在的顾客、合作伙伴以及员工之间的互动。

 

“数字化因素 ”

将科技因素例如物联网、机器人、消费者分析以及预测模型融入所有规划中。

 

“灵活的团队”

团队组织结构能够以为客户创造价值为中心, 并有能力根据需求部署和重组小型跨功能团队, 以解决问题、发布新产品、打入新市场或创立全新的业务。

 

“敏捷的创新”

具备完整的业务流程和方法, 应对快速更迭的产品、客户体验或者甚至是整个业务。

掌握设计思维的必要前提

 

设计思维的核心在于结合依赖历史数据的分析思维与崇尚不假思索的直觉思维, 运用溯因逻辑对既有的知识进行提高与完善, 以面对21世纪VUCA时代的谜题。

 

与传统的演绎逻辑与归纳逻辑分别代表的逻辑主线 “应该是什么”、“实际是什么” 不同, 溯因逻辑从 “可能是什么” 出发。 换句话说, 溯因逻辑是将已知事实做系统性的集合推理并推导出对问题或事件的最合适解释的过程。

 

任何新想法、新概念和新观点都不可能被事先证实, 所有的创新只能通过对未来事件的想象来揭示, 因此为了推动知识的发展, 我们必须先抛掉对于 “证据”、“确定性”的依赖, 运用 “逻辑跳跃式思维” 转而探求未来可能是怎么样、真相可能是什么的启发。

 

"设计" 就是一个对问题反覆进行假设与对假设验证的过程。可是假设不能单单根据已知的数据、分析来进行演绎与归纳, 而是需要设计师在某一个点上进行尝试性构建, 诞生 “创意”。

 

设计思维,简单来说就是设计师用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是一系列激发创造力,解决问题的思维工具, 这是每个人都可以学习运用的方式,但是要想成为一个好的设计思维家是有前提要求的,个人需要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首先要有清楚的自我认知 (self-awareness), 明确自己的立场与目标, 理解每一个人都有偏见, 都有不一样的认知框架。

 

再者, 必须学习并掌握大量的工具来梳理思维并认知世界, 选择合适的工具去解决问题提高效率。

 

最后的一个要素是经验, 一个成熟的设计思维家必定具有丰富的经验。 自我认知、工具掌握与经验是三者交互影响的。

 

自我的认知与掌握的工具会直接影响经验的累积, 而更多的经验会帮助我们获取及掌握更多新工具, 并且对立场的认知也会更深入、更清晰。

 

设计思维, 既不是演绎, 也不是归纳, 更不属于大学中可以获取学位的学科领域,这样的思维能力是需要长期训练的高度专业性技能, 是需要利用理论学习之外的 “亲身体验”所累积实践出的能力, 这种整合性、系统性的思维养成没有捷径, 唯一的方法就是“反覆使用”、“刻意练习”。

设计思维在商业的实际应用

 

当今许多公司开始追求以用户为中心的、研究驱动型的设计, 也已经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设计思维的经验。

 

根据Forrester2016年的一项调查显示96%的企业高阶主管认为设计思维对其公司非常或极为重要,然而仅有37%的公司认为自己公司具备强大或专家水平的设计思维能力。

 

那企业如何才能透过运用设计思维为其团队带来新的生机与思维方式, 并推动创新和成长呢? 新的点子又该从何而来呢?答案很简单:差异。

 

事实上很多人不知道其实创新设计是有方法、有工具、有步骤、有系统的。如同 Dr. Nicholas Negropont,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也是MIT媒体实验室创办人所说的: “创意源自不可思议的交汇”。

 

企业除了需要建立一种鼓励创新的组织文化, 增强自身设计的能力和对设计的重视之外, 还要具有情感共鸣、创造性以及对解决方案的整体思考, 由内而外地融入业务或科技进步中, 另外, 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应该積極探求新的创新和数字化体验。

 

企业也应该多利用企业外部经验丰富的设计思维专家提供外部视角的观点与协助, 帮助企业内的成员可以创造更多有价值的产出。

 

在商业的实际应用上, 设计思维方法由具有专业性技能的项目成员来执行, 可以帮助项目成员定义清楚问题, 透过观察与研究找到需求与洞见, 然后发展兼顾人性、商业与科技的创意概念。

 

但要产生真正可执行的创新与改变, 如果光是思维与天马行空的想象, 却没有实际的行动是不现实的, 所以一旦到设计概念要落地的阶段, 也就是要用实际设计来解决问题时, 就应该由专业设计师来完成。 这也是设计思维最后的一个阶段:实施 (Implementation); 使设计概念生效,确保解决方案具体化, 并触及最终用户的生活。这是设计思维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是却最经常被忽略。正如 Don Norman 所说:“我们需要更多的设计”。设计思维不能让你摆脱实际的设计, 它并不是魔法。 許多全球顶尖的咨询公司在商业环境快速变化的同时也开始积极拥抱设计思维, 并且发现到设计本身是极具商业价值的, 大家逐渐意识到用设计驱动商业增长, 潜力是巨大的。 近几年来的设计并购活动明确的说明了这个趋势, 自2004年至2017年,总计有超过70家设计机构被收购, 而其中超过50%的并购是2015年到2017年完成的, 透过商业并购活动, 大型咨询公司快速整合了设计思维的方法论, 并且具备了设计落地的专业能力。

设计思维+专业设计

 

workingimages 策意象創新咨询设计, 于1990年成立于澳大利亚, 自成立以来与南澳大学紧密合作, 拥有坚实的学术背景与知识体系支持, 在设计咨询与设计专业实践上具有将近30年的丰富经验。

 

我们透过前沿的创新设计方法, 以品牌战略为核心, 以市场与用户洞察为指导, 以设计落地为实践, 发展客制化方案, 帮助客户解决商业模式、产品、服务、数字化、空间、营销、组织、流程等各种问题, 并完成可实现的、可衡量的成果。

 

用 “以人为本” 的设计理念建构品牌战略、品牌形象、品牌体验、品牌传播, 且提供系统性的设计应用落地及设计管理服务。

 

我们致力于帮助企业在同质化的红海竞争中找到差异化的蓝海优势, 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中, 能精准定位、强化品牌优势, 获得商业价值的最大化。

 

期待与更多企业一起协同共创, 帮助企业提高设计思维能力并且实现高质量的专业设计成果,如想详细了解workingimages的服务,欢迎邮件联系:contact@workingimages-group.com

 

或上官网 www.workingimages-group.com

返回

其他观点

/ 新闻

策意象荣获London Design Award 2024 金奖!

再传佳讯,策意象为华楙生技执行的品牌重塑项目,凭借其卓越的创意设计与精准的品牌战略规划,从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 2024 London Design Awards 的金奖殊荣!

阅读更多 …

/ 新闻

策意象荣获Transform Awards Asia 2024 银奖!

2024 年 11 月 18 日, Transform Awards Asia 2024 颁奖典礼于新加坡举办,策意象为紫江公益基金会执行的品牌重塑项目荣获Transform Awards Asia 2024的肯定,在“慈善、非政府组织或NFP最佳视觉识别”类别斩获银奖!

阅读更多 …

/ 观点

非上市中小企业如何制作ESG报告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下,ESG(环境、社会和治理)披露已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部分。随着国内三大证券交易所发布ESG报告新规,ESG问题逐渐成为中国企业关注的焦点,企业的ESG生态体系建设应提上日程。

阅读更多 …

/ 观点

「品牌新五感」:抓住年轻人的情感

不同于传统五感,新五感体验都是以「精神价值」为追求目标,因现代年轻人不再是战战兢兢的生活,提倡偶尔躺平、偶尔摆烂,因此开始追求更超层次的体验来满足自己。

阅读更多 …

/ 观点

策意象获得 CFA Institute ESG 投资证书

我们非常高兴地宣布,我们最近获得了由CFA Institute颁发的ESG(环境、社会和治理)投资证书。这一重要成就不仅证明了我们在ESG领域的专业能力,也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为客户提供ESG管理咨询服务。

阅读更多 …

/ 观点

ESG与CSR对企业品牌的启示(下)

商业社会形成向可持续发展转变的最有力因素之一是来自投资者的压力。大量研究指出,更多的投资者正在关注ESG。

阅读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