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设计没有浪费
2021.01.31 / 观点
好的设计没有浪费
想像着在樱花树下野餐,花瓣片片飘落美不胜收。一棵开满花的樱花树,虽然落了一地的花,但是没有人会说它浪费,它的叶子、花瓣最终都会回到土地,成为大自然的养分。
大自然的设计,永远都是最完美的设计。大自然以新陈代谢的循环方式不断运行,在过程中根本没有废弃物这个概念,所有东西基本上都是养分,都可以回归土壤,生生不息。
今天我们对自然生态体系的认识已经不同以往,新的研究显示海洋、空气、冰河、气候以及所有生存在地球上的植物、动物,存在高度的相互依存关系,而且系统比我们想像的还要脆弱,很多改变一旦发生,对系统来说都很可能导致一个不可逆的巨大灾难。
但现代工业却仍然依照人类在旧时代世界观的指导原则下运行,商业设计的目标不考虑维护自然界系统的正常运转,也没有察觉自然界中复杂、美妙的相互联系,今天的设计基础,最根本的思维方式对比一百年前的工业革命时代,并没有很大变化,工业一直将效率视为美德,设计目标很具体,重视实用性、线性的设计目标,关注生产产品,讲求规模与标准化,资本家、实业家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试图掌握所有可能有利可图的机会,要把产品以更廉价、更快速的方式送到消费者手中,对其他事情却没有太多的考虑。
我们每天的生活中,使用各种物品也制造各样垃圾。其实我们真正消费的东西是很小的一部分,可能是一点食物和一点水,而其他所有的物品都是设计成让我们用完之后扔掉的。
根据统计,美国用于制造耐用品所开采的资源,超过90%几乎立刻变成了废物。有时候,产品寿命也不长,与其大费周章的找人修理,还不如去买个最新款来的便宜跟方便。
事实上许多产品在设计之初就隐含了“过时”的隐喻,鼓励消费者扔掉旧的,购买新的。其实,大多数人看到丢弃在垃圾桶中的废弃物,只是诸多消耗材料的冰山一角,产品本身通常只包含用于制造和运输它所需原物料的5%而已。
从真正意义上说,许多我们垃圾桶中的物品并没有被扔掉,而是被浪费了。资源经过开采、转化、合成后制成产品卖掉,最后在某种“坟墓”中(通常是焚化炉或是掩埋场)被处理掉。
当你去到一个典型的垃圾掩埋场前,眼前的旧家具、装潢废弃物、旧电视机、衣服、鞋子、电话、电脑、塑胶包装、厨馀、纸张……这些大多数由有价值的材料制成,人类花费物力和财力去开采和制造,曾是上亿元的物质资产,已经成为工业体系的最终产品,被随意地堆积在垃圾掩埋场中,很多物品不仅百年内都无法自然分解,甚至含有各种有毒物质,这些有害物质被释放到土壤、空气、水源中,然后透过大自然的循环系统再次进入到我们的食物链中。
2019年7月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引用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一项研究指出:全球人均每周摄入约2000颗塑料微粒,总重量约为5克,相当于一张信用卡的重量。
彼得杜拉克曾说:专业经理人的职责是“把事情做对”(do things right), 但领导者的职责是确保“正确的事情已经做了”(the right things get done)。好的设计是指做正确的事情,提供正确的产品、服务和系统,从认真考虑重新设计开始,把生态、公平、经济三重标准作为企业的策略规划工具。
有远见的领导者与企业,不应该停留在做表面文章 ─ 宣称利用回收材料,实际上却还是以选择经济效益高、好看、易取得的材料为主,不应该只试图减少破坏,而是要积极着手在怎样可以做的更好。
2020年12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清晰描绘了中国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路线图”。“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 更在中央经济会议上,被列为2021年八项重点任务之一,十四五成为中国迈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阶段。传统的设计与商业模式,强迫顾客承担污染的后果,造成「利润的私有化,污染的社会化」,这是传统工业革命模式的根本难题。未来我们对于绿色经济与创新能源系统的重新设计,将会带来一场工业再革命(industrial re-evolution),对工业革命以来整个产业生产的核心问题,找到解决方案。
当代设计“以终为始”、“以人为本”,秉持著最终的使命为原则,从人的真实需求出发,在全链路上考虑对环境、对生态、对价值系统的有效改善,设计的结果不单是功能性的满足与美的展现,还是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对话与交互,设计师将产生新的设计内涵,运用绿色设计概念,重新思考设计媒介且整合资源,让高于产品之上的理念传达有更多合理性与存在意义。
我们在做设计时,考量更多的是它从哪里来?它怎么被制作?当它不能再被使用时会是什么样子?